導語:腎臟組織的修復是臨床較為棘手的醫(yī)學難題,干細胞療法對糖尿病腎病具有積極修復作用,已在動物模型和臨床試驗中取得了一定成果。
近30年來糖尿病患病率顯著增加,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的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糖尿病腎病在糖尿病患者中發(fā)生率高達20% - 40%,發(fā)病率呈快速增長趨勢。
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腎臟的微血管并發(fā)癥,發(fā)生機制甚為復雜,糖尿病腎病的主要病理改變主要有2方面。
(1)腎小球損傷:腎小球肥大,腎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區(qū)增寬,系膜基質增多,K-W結節(jié),足細胞數(shù)目減少,出球、入球小動脈透明變形及動脈硬化。
(2)腎小管間質病變:腎小管上皮細胞肥大、顆粒樣和空泡樣變性、腎小管基底膜增厚、間質水腫、炎細胞浸潤、腎小管萎縮及間質纖維化。
腎臟組織的修復是臨床較為棘手的醫(yī)學難題,臨床短板在于難以修復腎臟組織,現(xiàn)有的治療策略主要為控制血糖及減少腎臟工作壓力,治療效果不理想。近年來研究表明干細胞療法對腎小球損傷和腎小管間質病變部位具有積極修復的作用,在治療糖尿病腎病動物模型和臨床試驗中取得了一定成果。
干細胞療法對糖尿病腎病的積極修復作用
1.向腎組織細胞分化
干細胞有高度的自我復制能力,具有較強的可塑性,特定微環(huán)境下能多向分化。Kale等人認為,腎組織損傷后有促進移植的干細胞向腎臟內(nèi)轉移并定位于腎臟的作用,具有向腎組織分化的特性,參與多種細胞再生及組織損傷的修復。
2.調節(jié)炎細胞浸潤
干細胞療法有效緩解氧化應激,抑制糖尿病腎病小鼠腎組織中的促炎細胞因子和絲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信號通路,減少腎臟p53、c—Jun氨基末端激酶和細胞外信號調節(jié)激酶等關鍵信號通路的激活,阻斷MAPK信號通路從而抑制糖尿病腎臟中炎癥反應,減少系膜區(qū)擴張和細胞外基質沉積,起到保護腎臟的作用。
動物研究:Wang S等人對糖尿病腎病小鼠經(jīng)腎動脈移植干細胞,顯示干細胞療法后能改善腎小球足突細胞損傷及尿白蛋白水平顯著降低,腎臟高表達BMP-7高活性因子;Lv SS等人對鏈脲佐菌素所致的糖尿病腎病小鼠實施干細胞療法,結果表明干細胞療法可抑制巨噬細胞浸潤,改善腎小球損傷,同時IL-1β、IL-6及TNF-α表達下調,調節(jié)腎組織內(nèi)環(huán)境。
臨床試驗:科研人員進行了一項多中心、隨機雙盲、劑量遞增的研究,評估干細胞療法的單次靜脈輸注效果和安全性,評估指標為腎小球濾過率(GFR)的基線變化,研究持續(xù)時間為60周。
將30例成年糖尿病腎病患者以1:2比例分為安慰組、干細胞療法組,輸注后12周測量GFR。與安慰劑相比,單次靜脈注射干細胞在第12周時顯示出穩(wěn)定或改善eGFR和mGFR的趨勢,且安全性良好,試驗過程無嚴重不良反應發(fā)生。